1月至11月,襄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8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.0个百分点;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.6%,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。
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,襄阳保持着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,动力何在?
向结构调整要实力
今年前11个月,全国汽车产销量下降9%,而襄阳市实现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7.7%。
“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升了襄阳制造竞争力。”襄阳市经信局局长段细柱介绍,近年来该市先后导入天籁、奇骏、楼兰、英菲尼迪等中高端畅销车型,使汽车这一支柱产业能挺立寒冬,持续增长。
12月11日,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一台台新车正在流水线上装配。“预计今年整车生产19.6万辆,其中奇骏车型产值翻番,明年可望突破20万辆。”公司相关负责人说,转型升级越早,就越主动。
按国家有关部委要求,明年在售汽车要达到发动机排放国六标准。2018年初,我国首批国六排放涡轮增压发动机在神龙襄阳工厂下线,比国家法规要求提前两年;今年6月,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国六新品在襄阳工厂下线。目前,襄阳市汽车发动机产能达130万台,汽车零部件产值占全产业链逾七成,在国六发动机等部件转型升级的带领下,全市汽车产业链保持着稳健的步伐。
作为我省老工业基地,襄阳市实施技术化改造、智能化改造、绿色化改造,推动冶金建材、医药化工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抢占市场。
该市出台政策:技改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的,投产后按其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的10%给予补助……今年抓好26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改项目,力争投产170个;新增数字化生产线130条、数字化车间27个、机器换人示范企业30家。
宜城天舒纺织有限公司,装配6万锭高档紧密纺和300台大圆针全自动织布生产线紧张生产,董事长刘玉涛说,生产线投资5亿元,产量是过去2倍,订单饱和。1月至11月,襄阳市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3个实现增长,确保工业生产总体平稳。
向科技创新要潜力
没有驾驶座、方向盘、油门和刹车,集无人驾驶、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最新技术成果于一身……今年4月,一款全新移动出行服务平台在襄阳高新区惊艳亮相。
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、襄阳市政府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“智行隆中”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三方联手把襄阳打造成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、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创新试验区和智慧交通标杆城市。
“大数据、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新兴产业赋能。”襄阳市政协副主席、科技局局长罗琼玖介绍,在元器件、机电控制、消费电子等企业的带动下,前11个月,该市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达20%。
12月18日,老河口华中光电产业园鸿晶光电有限公司,88英寸单片面板在自动生产线上进行3D冷雕。“新投入行业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,拥有技术和产品专利36个。”该企业负责人介绍,达产后年产各类触控面板4500万片,产值5亿元。
依托科技创新,襄阳航宇救生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航空救生装备制造基地;超卓航空公司的“金属增材再制造中心”,使金属增材再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同步水平;金鹰重工生产的轨道养护车产量居世界第三,参与制定4项国家标准、8项行业标准。
目前,襄阳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蔚然成林,包括以国铁机电、时瑞达等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,以超卓航空、航宇嘉泰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装备产业,以江华机械为代表的应急救援救生装备产业,以博亚精工、中日龙、诺伯特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……前11个月,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.5%。
向深化改革要活力
今年5月,湖北农乐化肥有限公司负责人曾照虎只用5个小时,就拿到电子版磷肥生产许可证。
曾照虎享受到的便利,只是襄阳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的一个缩影。2019年,该市谋划184项改革项目,其中国家和省改革试点32项,体现襄阳特色的改革探索11项,有22个制度创新成果被省级层面采用。
襄阳市推行“一日办结”制,工业品生产许可证实行“当日受理、当日发证”。推出“两无一免”简化退税流程、“全通版”食品药品许可证制度、银行窗口办理不动产抵押变更登记制度,入选国务院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“最佳实践案例”。
该市设立汉江产业基金,以1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20多亿元,扶持一大批项目落地;出台缓解中小制造企业流动性紧张的16条措施,设立2亿元的应急帮扶基金,已有320多家企业享受“先使用、后付费”的用电用气政策,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10亿元;补齐物流短板,畅通“襄西欧”“襄钦马”等8条国际货运外向通道,前10个月实现进出口总额195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34%。
国家发改委组织的10个大中型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,襄阳市位列第三。上半年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督查评价,襄阳名列前茅。前11个月,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495809户,同比增长9.43%。